近几年来,青海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紧围绕青海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要求和“五个示范省”建设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科普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活动,积极助推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注重联动,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扩大生态科普活动覆盖面。青海省科协立足青海实际,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联合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省级4辆科普大篷车组成的巡展团队常年活跃在边远农牧区基层,以县(区)、乡(镇)的学校、社区巡展为重点,突出生态科普主题,集成科技套餐,先后开展了“科普进乡镇”“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学校”“科普进寺院”“科普进军营”等,并联合多家单位和部门共同深入农牧区边远乡镇村社开展了“生态科普万里行” 等特色巡展活动。经初步统计,近3年来共开展科普活动447次,单车平均行程4.15万余公里,覆盖全省8个州(市)35个县区,县域覆盖率达86%,受益人数超75万人,促进了科普资源的普惠共享,被群众誉为“科普轻骑兵,流动科技馆”,有力地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向基层延伸。
丰富形式,以创新活动方式为重点提升生态科普活动影响力。以提升生态科普活动实际效果和影响力为目标,通过采用车载展品演示与文艺演出结合、与专题讲座结合、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民族节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之冬、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注重同“科普大篷车万里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等主题活动联动实施,重点围绕保护生态、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在实现科普模式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生态科普活动影响力,在弥补基层地区科普资源短缺、实现科普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提升生态科普活动实效,充分利用青海省科协门户网站、“青海科普”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化平台,举办垃圾分类、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科学素质提升等线上知识竞赛35期,年均参与人次达70万左右。
突出主题,以专题宣传报道为抓手深化生态科普活动内涵。将生态保护列为宣传报道工作重点,在《青海科技报》《青海藏文科技报》等“两报四微一端”融媒体宣传平台中,紧紧围绕生态科普主题,突出三江源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等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主要进展、取得成就等,结合科技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的感人事迹,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不断加大传播力度,有效深化生态科普活动内涵。截至目前,共采编刊发各类生态保护新闻稿件2516条(篇、幅),已采编刊发“生态?地理”版面 78个,文字36万字、图片460 幅;采编刊发“生态家园”版面 63个,文字33万字、图片530幅;采编出版反映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祁连山青海片区、黄河源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特点、生态价值、生态现状 、保护成果等相关“生态科普专刊”60多个版面,刊发了“生态科普专刊·青海湖”“生态科普专刊·三江源”“生态科普专刊·祁连山”“生态科普专刊·可可西里”“生态科普专刊·黄河源区”等专题报道,以及有关垃圾分类、生态畜牧业方面的专题宣传报道。
聚焦重点,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的提升生态科普活动实效。近几年来,青海省科协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部署要求,聚焦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开展科普进寺院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助推民族团结进步。2017年以来,组织全省各级科普(科技)工作者深入200多所藏传佛教寺院开展科普活动500余次,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生态保护、健康知识等传播到宗教界人士及周边信教群众身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善治与和谐稳定。活动期间,展出以绿色环保、卫生健康知识、减灾防灾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藏汉双语科普展板、三维立体展板共1400块(次);球幕影院播放“恐龙灭绝之谜 ”、“宇宙探索 ”等科教片60场(次);展示展出“梵天塔 ”、“手蓄电池”等科普展项70项(次);发放藏汉双语《青海科普》、《健康知识》等科普宣传书籍、折页约1万余份(册);同时进行了以“食品安全”、“低碳环保”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知识有奖问答14场(次);请医疗专家为僧侣和群众开展义诊活动8场(次);举办应急救助知识现场培训6期,并向僧众免费发放价值8万余元的常用药品、应急手电、LED灯等生活学习用品。
青海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