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天味业(603288)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在网络平台持续发酵。
10月4日深夜,海天味业再度发布声明称,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国的食品制造中,各企业按照各国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海天售卖的国内国外产品内控标准是一致的,并未“双标”。对此,e公司记者试图联系海天味业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记者。
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在官网发声,表示要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调味品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次舆情发酵,正值海天味业面临经营压力测试的时间窗口。去年,公司发展受到疫情和成本等多因素的影响未达到预期目标。面对今年280亿元的年度营业收入目标,以及74.7亿元的利润目标,本次舆情发酵会否影响目标的达成,有待时间来验证。
深夜的声明
接近5日深夜的23点54分,海天味业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声明,标题为《中国品牌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呼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其中提到,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海天产品的内控标准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同一品质的产品,国内国际的内控标准都一致。因此,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更会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
这是不足一周时间,海天味业的第二份声明。
9月30日,海天味业也曾利用微博平台发布了一份严正声明。其中明确,公司所有产品中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连续两份声明的缘起,是一场网络舆情。有人质疑酱油勾兑和添加剂,致癌等话题,造成大量讨论。
其中,部分社交平台、以及短视频指出,海天味业的酱油是“海克斯科技食品”,围绕食品添加剂等话题,认为海天酱油国内国外产品内控标准存在差异。有网友爆料,海天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零添加,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其产品生产是“双标”。
对于被指产品“双标”,海天味业解释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不同。产品一国(地区)一标,国内外食品行业乃至其他很多非食品行业都是这样做。随着多元化消费需求,无论是国内客户还是国外经销商都会经常提出定制产品的需求,定制化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标识越来越多,有的品质不一样,有的品名不一样。
连续两份声明,已经引爆了网友评论。有评论认为,“进出口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民族企业不容易,造谣中伤可恶。”不过也有评论指出,公司一直没有解释为什么在日本卖的没有添加剂等问题。还有的评论呼吁,“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公司一定要处理好,一直支持你们的股民。”
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声
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在官网发声,表示要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调味品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调味品协会由全国酱油、食醋、酱类、酱腌菜、腐乳、烹调酒和各种调味料生产经营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组成。是跨地区、跨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国性、非盈利性行业组织,是国家一级协会。
值得注意的是的,在声明中,协会明确,(食品添加剂)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同时,协会支持因为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
何去何从?
海天味业目前市值超过3800亿元,被市场称为“酱茅”。公司专营调味品,产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等百余品种,今年6月,公司在互动平台明确,产品已经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由于市占率高、又是资本市场中的白马蓝筹,颇受市场关注。
有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次舆情事件的核心指向之一,应该是零添加剂的食品是否更健康这一问题。对此,她表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酱油,其他食品也会适当放入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好或不好。
实际上,本次舆情发酵,正值海天味业经营压力相对较大的时间窗。
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加1.21%。虽然从财务表现来看,公司依然是健康稳健,并且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公司方面也曾坦言,“目前确实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拆解背后原因,应该与疫情和成本等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实际上,去年,海天味业发展就未达到预期目标。公司方面明确,今年公司会持续做好各项工作,应对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压力。
按照此前制定的规划,海天味业2022年度计划营业收入目标为280亿元,利润目标为74.7亿元。本次舆情事件,对海天味业业绩是否有影响,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