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部分家长到学生,对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应该带给我们什么”都是缺乏想象认知的,于是只能简单粗暴的把“上大学”和“就业”划等号。
3.如果看舆论,你会发现对张雪峰的支持者并不在少数。
要理解这件事,也需要搞清楚2点——
1)张雪峰老师,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者。面对年轻人,ta的立场和主张是:不谈理想,理想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我只跟你们谈大部分人必然面临的残酷现实。
只谈:一个普通、卑微的人,如何拿掉虚无的“野心”和“理想”,如何才能不经历大的苦痛,通过遵循和服从整体规则给自己带来更大一点点的回报。
2)张雪峰的受众,是相当一大部分普通草根家庭背景的家长和学生们,而非精英家庭。
在他们眼中,张雪峰是为数不多的愿意跟他们说真话,给他们指出一条“明路”的人,而不是那些灌鸡汤讲故事谈理想的“专家”。
理解了这点,会更容易理解他获得的支持。
4.张雪峰老师的基本理念是:我们不要谈改变规则,你们也改变不了规则,我们只要适应规则。
但要是换个角度,一个认可接受了这种理念的年轻人,能够信奉的就是在思考、行动上需要通过自己的“卷”去让自己能贴近某种种客观可见的“成功标准”,而很难具备“创造”的能力。
这意味着,当他们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一点,其脑海中的认知模式很容易只有一种:去找到一个客观存在的“成功评判标准”,然后通过“卷”的模式获得评判标准的认可,获得收益。
如果有一天,他们之前相信的某种“客观成功标准”坍塌了,他们一定会再次陷入迷茫慌乱,需要找到人给他们一个新的可以相信的“标准”。??
并且,在参与“卷”的过程中,他们大概没有任何乐趣也不会关注“成就感”这样的一些东西,只关注功利性的结果。 ??
所以,我们总能在评论区看到很多这样的言论—— ?
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所以有那么多人要考公、考研。
但更大层面来看,大多数人加入考公、考研,真的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5.回到“新闻”和所有的“大文科”专业本身。
上面说了,如果从“就业”导向来看,张雪峰是对的,这些专业的就业率真的很差,就业出口也真的很不清楚。 ?
但换个角度,这些专业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吗?
如果所有的理工科专业导向的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那我觉得所有的大文科类专业,最应该导向的就是“塑造人的思辨、价值判断能力和思想理念上的差异性”。
比如回到新闻学本身,如果真的把自己放置到一些公共舆论事件和传播推手的位置上,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例如: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的矛盾如何平衡?如何思考各种网暴事件背后的自媒体伦理和法律界线的问题?如何看待一些纯粹博眼球出位的大流量事件和一些默默无闻的小手艺人之间的对比反差? ???????
这些问题背后,是很多复杂而微妙的学问,并且它们的答案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演变。 ??????
6.我前段时间就在说,今天的大环境下,我们特别需要的是有更多“小而独特的生意”出现。
但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了这样的生意?因为他们脑海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独特、坚定的相信”。
开放一点试想下,同样是做餐饮、外卖等服务,一个对于当前的就业难、网暴等公共社会事件有自己看法、思考,也有更多建设性主张和态度的人,是不是在自己的餐饮店铺经营上能做出更多有态度、有独特主张的活动,甚至把自己的店铺变成一个主题店铺?
是不是更能让自己送出的每一个外卖订单都能自带某种细微的人文关怀?
所以,一个在很多复杂问题上有了自己判断、相信的人,才是那些真正能把更多“小而独特的生意”做成的人。
7.咱们再现实一点,回到要不要报“新闻专业”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无论从哪方面看,大部分二本以下乃至很多一本的“新闻专业”,确实没有什么报考就读的价值。
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很多学校、专业的开设、扩招,都是过去十几年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诞生的。
学校的老师们也不知道为啥要开这个专业、学生也不知道为啥要报这个专业,但最终结果就是大家交了一笔钱,花了4年时间来凑到一起相看无言。
上面说了,如果新闻、 人文社科类这样的专业最大的意义是“塑造思想深度和价值判断”,那你必须要能跟真正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在一起才行。 ?????
但是客观来看,像新闻、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里,只有少数高校里,才有真正的大师。
假设你花了4年时间, 只是跟一些平庸的行尸走肉式的老师在一起,末了这个专业又确实不能带给你任何可以用来谋生的专业技能,那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换个角度,对于每一个不愿意平庸、想要找到自己独特性的年轻人来说,我建议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花点时间去接近新闻、历史、社会学、传播学这样的一些学科。
你未必要去进行多么深入的专业研究,但在相关领域里,可以去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大师们的相关作品,也多就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进行一些思辨和交流,也要试着在一些事上尝试通过坚持自己的立场来获得胜利。
这些,都会显著加大你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概率。 ????????????????????????????????????????
8.最后,为什么我觉得应该在这样的话题上 多一些开放的公共议论?
因为,这样能让更多当事人浮出水面,能有助于更多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真相”,也会有助于我们看到“真问题”,搞清楚到底自己该相信什么。 ?
比如,众多高校教授跟张雪峰老师论战,聊到“新闻专业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人说确实现在的新闻专业教不了你个啥,很多东西都是照本宣科,新闻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来自于自媒体实践和舆论伦理思辨。 ????????????????????
但另一位一线大学新闻学教授的发言是这样的——
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你自然会有判断。
同时,类似公共议论过后,也会有助于看到一些真问题。 ??
比如:如果学习新闻、社会学等是有意义的,但大家又不愿意去报考相关高校的专业,那是否意味着相关高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学制等都已经是滞后的和有问题的?那么多资源投入在这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师资上面,是否意味着某种社会资源浪费?
9.最后的最后,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大部分公共议题,其实聊到最后都会指向1件事——
资源分配机制与 民生、经济问题之间的错配, 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部分人群的不满情绪堆砌。
类似问题面前,我们需要 批判和公共议论。但也要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所以,希望我们参与讨论时,都能带有更多“建设性”意识,而非一味破坏和宣泄。 ????
以上,一些妄言。(完)
我是老黄,10年+连续创业者,独立商业顾问,写过百万畅销书。 ????
每周都在公号写点有价值的商业、教育、学习和个人思考。
公号算法太操蛋,若想不错过我的每一篇推送,务请动手关注“黄有璨”公号并设为星标。